close

<涅槃身心智慧分享>
~ 『各種情緒的背後皆有一套自我防衛與保護機制,
就演化上的意義來說,動物與人類在這一點是共通的。』

有些人確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憤怒,為何如此呢?
是因為他們生而為暴力者嗎?
又或者表達憤怒的傾向其實是教養的結果,
抑或是對負面經驗及環境的反應?

今日我們可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
來看憤怒和暴力是怎麼一回事,
以及在大腦中自我控制的機制為何。

關於研究人類的情緒起源,我們必須認識查爾斯.達爾文
這位偉大的英國自然學家,
他以提出物競天擇論與演化論為人所知,
卻也未曾遺漏情緒的重要性。
西元一八七二年,在《物種起源》一書出版十二年後,
達爾文發表了另一本傑作《人類與動物的感情表達》,
這本書同時也是他對心理學界最大的餽贈。
從演化的角度來說達爾文認為,所有的有機體都會
展現出天生的情緒機制以利其生存,而此機制的兩端分別是
趨近(approach)與迴避(avoidance)的傾向,
也就是所謂趨吉避凶的生存技能。

舉例來說,獲得食物與進行交配顯然是促使
趨近反應產生的有力因素,除了有利於生存與繁衍,
這兩種行為也帶來喜悅和滿足;反之,
出現獵捕者和其他危險的情況時便會引發恐懼,
進而促使個體逃離危險。

我們必須同時具有『趨近』與『迴避』的能力才能生存,
而這兩種基本的生存機制也透過演化保留下來,
在動物界以及不同的人類文化之間成為共通現象。
達爾文提出了情緒在動物界具有共通性的觀點。

當然,這並不表示人類所經驗的憤怒與一隻狂吠的狗無異,
又或者我們的焦慮就等同於一隻貓所感受到的恐懼。
達爾文的說法旨在指出,
各種情緒的背後皆有一套自我防衛與保護機制,
就演化上的意義來說,動物與人類在這一點是共通的。

對較低等的動物而言,每種情緒皆有其適應的目的
以及演化的起源,就像我們的雙眼雙腳和身體的其他部分,
情緒:包含大腦迴路以及身體感知的部分
也是物競天擇的演化產物。

在快樂與恐懼兩種極端情緒之間,
存在著各種正向與負面色彩的情緒,這些情緒不分好壞,
而是以趨近或迴避做為區分的準則。

憤怒、內疚、羞愧、後悔、恐懼和悲傷等負面情緒包含了
我們試圖自我防衛或逃離某些事物的需求,
而正向情緒如同情、喜悅、笑意、好奇心和希望,
則隱含了我們想對外在世界開放自己的欲望與衝動。

摘自《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》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涅槃瑜伽學苑  的頭像
    涅槃瑜伽學苑

    涅槃瑜伽學苑

    涅槃瑜伽學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