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涅槃瑜伽身心靈智慧分享>
~『當自己生命中的明燈,做你自己的導師 』
走上心靈成長的道路,我們大部分人都需要老師的指引,
有人求助於哲學、心理學,也有人在宗教靈性團體裏尋找。
我們真的需要尋找上師嗎?需要怎樣的上師?
如何才能擁有明辨智慧,找到自己的明師?
何謂上師?上師原是宗教名詞,梵文“Guru”是指
給我們指出方向的人幫助我們證悟的人。
通常認為,我們可以有很多上師,但是“根本上師”只有一位。
本文中的“上師”泛指“精神導師”。
為什麽這麽多人在尋找上師?因為人們內在的心靈困擾。
人們相信宗教可以讓心靈澄明,滿足自己探究生命意義的渴望,
但也由於人們內心的需求五花八門,
於是各種靈性商品也跟著衍生出來為我們提供精神產品。
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尊崇父權文化,不鼓勵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
我們從小就習慣於被安排被指導,變得只會尊崇權威,
沒有明晰的“個體化”的概念,
面對今天更為自由及紛亂覆雜的世界,人們很容易迷失方向,
無所適從,一心渴望被拯救,渴望追隨一位上師,
全然把自己交托出去。
“交托,是逃避的心態”,作為師父的弟子,
與上師的正確關係是信任老師的教導,
幫我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,但不是完全依賴,
一個好的老師不是讓你依靠的,
而是教導你去找到自己對困境的解決辦法。”
當ㄧ個“信徒“不等於是修行者,
修行者是真正能修正自己的行為,發現真我。
這是清醒地投入宗教、靈性修行。
可是,很多人進入團體之後,在混亂的環境當中迷失了。
靈修目的是領悟宇宙真理,可是很多人卻在追求神通,
追求通靈,覺得有了超能力可以就比別人有優越感,
填補不足的自我價值感。
很多人在尋找名師,但不是明師,
按藏傳佛教的傳統,皈依上師是非常謹慎的事,
之前要考察12年,而許多人剛接觸靈修,
就渴望像現在快速發展的物質世界一樣,
在精神層面也快速成長,抱有這樣的心態
很容易讓我們看不到真相,遇上假大師。
傑克·康菲爾德在《狂喜之後》中闡釋了
類似的深度自欺的現象:“質疑老師的言行,
常會觸及我們內心的陰影和深埋的傷痛。
就算整個陰暗面暴露在眼前,我們還是會裝作沒看見。
只因自己內心的渴望和理想主義作祟,
我們就斷然背棄心靈明智的呼喚,
不肯順從自己真實本性。
上師也是人,但是我們潛意識裏卻期望他是超越常人的,
具有完美人格的人,很多人描述上師時的意象
與完美父母非常相似,他們在尋找心靈導師
有時會有一個投射及想象:老師能解決你所有的人生問題。
對小孩子來說,父母就像男神、女神一樣無所不能。
成長的過程,孩子失望地發現父母不是神,
但是潛意識裏要找男神女神的需求可能仍然在我們心裏。
剛走上精神成長道路時,很容易把上師、
老師投射成理想父母的形象。”
這種弟子或個案對上師或療癒師的投射,
在心理治療中被稱為“移情”。
一位訓練有素的治療師知道如何“反移情”,
處理好與來訪者之間的問題,幫助來訪者成長。
但是在宗教、靈修團體裏並不強調這個部分。
在學生的極力推崇下,老師也很容易自我膨脹,
走向權威崇拜的道路。
一旦你盲目跟隨一個人,你就停止了對真理的追求,
我們希望上師超越常人,但是這種心理最容易被假大師們利用:
顯示神通、奇蹟;敢於解釋一切、預測未來,把自己神化。
雖然有這麽多潛在的問題,老師仍是不可缺少的。
修行甚至比動大腦手術還要覆雜和詭異,
人真的需要一位嚮導。
宗薩欽哲仁波切說:選擇上師,就像選擇一位能
共創家庭傳承婚姻的伴侶,未經分析就選擇上師,
也會為你製造麻煩。
我們需要導師智慧的指引,
但是我們卻常常將領袖魅力與智慧的混淆,
有些人可能具有魅力但並不智慧,
具備智慧之人不見得外表光鮮、聰明或很有能力——
這份智慧可能來自謙卑淳樸的心,展現在不起眼的生活中。
傑克·康菲爾德說:問題是在沒有足夠智慧的情況下,
我們往往很難判斷遇到的老師是否真的擁有智慧。
尤其當人們自己對靈性、宗教真理的探究很少時,
分辨能力也比較弱。
好的上師什麽樣?宗薩欽哲仁波切認為,
上師會顯現的一般特質包括:他很慈悲、關心你,
對於理論和修行都有完整的了解,
有不中斷的上師或教法傳承;他不會以任何理由、
用任何方法占你的便宜;也許最主要的特點就是,
他關心別人超過他自己。
當你在老師面前,突然發現自己的醜陋、傲慢、自私、愚蠢,
而他並沒有指責你,只是讓你自己發現。
這樣的人就有可能做你的老師,因為發現這些,
你才會下決心改變自己,然而這樣的上師非常少。
我們不得不接受,人都有其局限性。
任何宗教靈修體系都其優缺點,需要我們擦亮眼睛和心靈,
有足夠的勇氣去質疑自己所抱持的信念,
包括共修團體、老師和自己。
傑克·康菲爾德講過這樣一個故事:
有個進入聚會所練習瑜伽的女人,經歷流產慘痛事件後,
詢問上師,聚會所在暑熱期間
嚴格執行的養生攝食法(斷食)是否造成她流產的原因。
老師聽聞惱怒之餘,竟當著數百學生命她站起,公開宣稱:
“她與丈夫享受性愛歡愉,卻把流產的事怪罪到瑜伽頭上。
或許她根本就不適合當母親。”
多年深信不疑的信仰,頃刻間轟然崩塌,她因此離開聚會所。
經過很長時間的釋放悲傷和憤怒,內在深刻的反省,
她終於明白:其實人生中最大的背叛,
是把生命的自主權交給了別人。
受騙的經歷本身變成了我們的良師。
因為它把真理帶回到我們身邊。
它要求我們審視人生,學習明辨智慧,言行誠實,
審察自己的理想和錯誤,以及內心生起寬恕之心。
這正是世間罕有的豐富教誨。
佛法中說的上師有三種,除了我們通常認為的“外上師”,
還有“內上師”和“密上師”。
後者指的是,以我們的自心本性為師。
宗薩欽哲仁波切說:“究竟來說,
你是受到內在的自己所見引導。
究竟上,你自心本性是至高的上師。”
佛陀留給世人最後的教誨就是:
當自己生命中的明燈,做你自己的導師,
我們總是以為上師在別處,迷茫中四處尋找。
最終卻發現,我們要尋找東西一直與我們相隨相伴。
也許成長的漫漫長路,就是在不斷尋找中、犯錯中,
逐漸學會誠實地面對自己,客觀地看待事物的過程。
找到“內上師”那天,也許我們會發現——
我們的上師就是身邊走過的一個個普通人,
是赤子之心得孩子,是萬事萬物。
如何選擇明師:
在無力明辨明師的階段,《大智度論》揭示了
辨別明師四個要點,稱為“四依法”:
一、依法不依人
明師不以自我為中心,
也不以特定個人為權威,
而是以共同原則、規律為依準。
二、依義不依語
凡是真正的法則,一定是放諸四海皆準,
古往今來皆同的,不會因民族、地區、文化
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別。
三、依智不依識
知識是從自我的學習經驗中產生分別、記憶、推理等;
而智慧則從無我的大智、同體的大悲中產生,
只有客觀現象,沒有主觀的中心。
四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。
了義是無法可說、無法可執、無法可學、
無法可修,也無法可證。
即不為什麽,也沒有什麽,
只是照樣地吃飯、穿衣、過生活、自利利他、精進不懈。
根據以上四點標準生活,日積月累,
縱然不得明師,你自己也已經成了明師。